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农村将不再是故乡:未来已是衣锦难还乡

    信息发布者:金冠蒙
    2020-01-21 16:57:18   转载

    何为故乡?我想应该就是故山故水、故景故人吧!可如今回乡却难遇“故人”、“故景”、“故乡生活”了。还乡时的我们已经出现了分层,故乡不再是故乡。







    儿时熟悉的屋檐、花盆都已不见了


    何为故乡?我想应该就是故山故水、故景故人吧!


    背井离乡是条不归路


    人,才是故乡最大的动力和活力。可是,即使修了桥、铺了路,现在的乡村却变得日益安静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城市的租客们回到故乡,能给故乡带来短暂的车水马龙。


    现在的家,有时候甚至就是连锁酒店,住几天,就走了。留下睡过的床被,父母洗干净,晒好后,又匆匆收进柜子里,等待下一个过年的到来。


    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可如今,农村恐怕已经是衣锦难还乡了,因为回乡以后难以维持衣锦的生活。常听打工返乡后的人说,在家挣不到钱,所以不得不选择外出。如果有钱,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没有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常听打工族们抱怨,回家或者出门,大包小包,像逃难似的。但是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离家又何尝不是逃难呢?害怕相亲、逼婚、赶婚礼……更害怕遇到昔日的同窗教他的孩子喊叔叔或者阿姨。这恐怕是80、90后过年害怕回家的重要原因吧。


    20314724_1460614729529_mthumb.jpg


    在人们的记忆中,农村的春节是是那样的热闹:鞭炮声声、锣鼓阵阵,成群结队、互相拜年。而这些,已经停留在当年的记忆中了。农村的春节,也像城市一样变得没有了“年味”。

    农村的“年味”是什么?是村子里的小孩聚集在一起放鞭炮,是村子里的人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左邻右舍拜年贺新春,是村子里的人敲锣打鼓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现在除了三三两两的几声鞭炮声以外,却死一般的沉寂,这就是当前农村春节的现状。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春节期间,小编回到乡下老家,发现路上不再像过去一样有人成群结队地走亲访友拜新年,取而代之的是偶尔有一辆两辆小车从旁边那个村子里疾驰而出。走进自家村子里,看仅剩的八九家人家都是关门闭户,有的房前屋后甚至满是枯草和光秃秃的树枝。



    u=2844619879,3587169212&fm=26&gp=0.jpg


    这是一个过去有百十来口人的村落,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年从大年三十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村子里几乎就没有断过鞭炮声,尤其是腊月三十吃罢团年饭后,整个村落二三十名小孩子都聚集在生产队的打麦场里,放着鞭炮,玩着游戏。正月初一的早晨,村子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去给左邻右舍拜新年,送祝福。农历正月初三开始,那些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的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义务到各家各户去演出。成群结队去逛庙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子里的人便开始陆续外出,他们有的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城镇买了房子,有的是因为儿女在外地工作并落户,他们跟随儿女们去外地定居,有的因为高速铁路工程拆迁安置进上镇上农居房,有些没拆迁的也跟着申请了提前拆迁,于是,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鼎盛时期的120余人到现在的不再有人居住。


    “村子里已经没有人了,再也热闹不起来了。”还偶尔回老家自留地种菜的大哥告诉我说。的确,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热闹的基本要素是人,没有人是热闹不起来的。没有了人当然也就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孩子,那些放鞭炮的主体就缺失,于是乎,农村的鞭炮声随着岁月的更替,开始变得稀稀落落了。

    u=1071342381,4219978233&fm=214&gp=0.jpg

    再说说正月初一的早晨,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去给左邻右舍拜新年,送祝福的(俗称拜跑年)事,“现在横直就那么几家人,十几分钟就轮流走到了,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人多壮观了。”是的,现在村子里的人少了,他们拜跑年所花的时间也少了,但却缺了过去那种增进左邻右舍感情的纽带。已经搬进城镇或外地的不可能在春节期间专程回老家一趟给乡亲们拜个跑年,住在乡下的人也不可能到城镇或外地给他们拜跑年——根本不知道对方住在什么地方。“农村拜跑年的习俗要不了几年就会消逝”。不少人都这样说。

    曾几何时,春节期间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是农村最热闹也是最具人气的春节“标配”,现在几乎见不到了,而那些当年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的人已经老去甚至逝去,不少地方面临或已经失传。“现在的人春节的时候聚在一起除了打麻将就是玩手机,那些玩意儿(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没人演也没人看。”事实上也是如此。没人演,因为现在的农村一是缺乏这样的人才(干部),二是村里缺乏资金,现在不像过去那个年代,给点工分就行,现在需要真金实银,即便有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干。没人看,这个不难理解,都在玩手机打牌。

    每年的春节回老家,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会一会儿时的玩伴们,和大家在一起聚一聚,聊一聊。但是,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这些儿时的玩伴们都已经“四分五裂”,除了少数几个还在联系以外,其他的已经失联多达三十多年了——有的从我离开家乡的那一年起,就没有再见过面。不仅仅是我们这些老人,那些年轻人亦是如此,偶尔相见了,竟然不知道对方是谁,那些小孩子就更不必说了,根本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孩子与孩子们之间,也互不相识。

    看到村子里涂满的“拆”字,我就在想,最多再有两年,这个村子将彻底消失,与村子一同消失的还有在这里村子里传承了数以百年计的邻里情,除了偶尔的家族性的婚丧喜事能见到面以外,村子里那些移居城镇或他乡的人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村子,他们将不再是邻居,他们在这一生中有可能不会再相遇,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的人,以后相遇形同陌路,完全就不知道他们曾经是一个村子的邻居。

    我们无法阻挡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也无法阻挡人们走出村子的追求,我无法想象那些在农村传承了千百年,具有浓郁地方风味和特色的民风民俗会不会随着村子的消失而消失。



    JW(]RQ)P_CG8VEIK`_9L@PA.png


    衣锦难还乡,只因还乡已出现分层


    有时候我不明白,都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为什么有的会格外的亲密?直到某天,有个朋友跟我聊起他们刚进城打工那会露宿街头的场景。他对我说:人,走着走着就分层了。


    这句话瞬间就让我想明白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毕竟是两条线,即使都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练,那些混得好和混得不好的,终归会有某种打不破的隔阂。


    上学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你不应该只想着房子、车子;离家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你应该心里装着国家,装着故乡。可是回乡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家人,故乡又何时装着你?


    故乡不再是故乡



    我想,如果有“人”,故乡终归会好一点。60后的父辈被迫还乡的时候,土地对他们来说就像鸡肋,丢了可惜,但又缺少对它们的激情,他们或许已难建故乡!而80、90后的我们,或许更愿意赖在城市里,也不愿意面对凋敝的乡村,更别说建设故乡了!就连那些天天喊着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也都是周五就回到了城市的家中。乡村何以寻出路?


    u=1617464522,670327439&fm=26&gp=0.jpg


    都说故土难离,安土重迁,若是故土没有了故人,又该迁向何处?


    每一个地方值得留恋,都是因为那里有温暖你的人。倘若有一天,故乡不能再温暖你,当你回来,你发现昔日的邻居跟你说的是这个社会已经是金钱社会了,昔日的泥路也找不到了,那些儿时的茶园,捅过马蜂窝的古树,光着屁股泡澡的河流,陪伴着你童年的橘子树,还有你回家时开口必叫的爸爸妈妈等等,当这些都没有了的时候,故乡,也就只有在记忆里了。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故乡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愿天下的祖辈都能在阳光般的温暖中度过最美的夕阳生活,愿我们的爸爸妈妈都能过上“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的生活。



    城市如火如荼
    农村的生活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是农民的女儿,但我对农村生活不是很熟悉,一来我父母早早脱离了农业生产,开办了一间私营小企业;二来我在农村的时候,是以“学生”身份参与其中的。学生不是纯粹的农民,不知从哪儿涌来的自信,大多数的我们都清楚自己会跳出农门。
     
    离开农村多年后,我有一个机会,回炉再造,再过半个月的农村生活。说实话,我很忐忑。这是广东农村,我并不熟悉情况。况且,农村并不像有些人心中想象的那样美好,我的田园梦早就醒了。
     
    相反,我成了城市化的忠实拥趸。我以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口的集聚势不可挡,如何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城市,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才是正经的课题。
     
    城市化的车辆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小城市的人会自动往大城市集聚,城镇的人会自动往小城市集聚,而农村,应该慢慢就消失不见了吧?现在,不是有很多学者研究“农村空心化”的课题吗?不是有很多人说农村只能见到老人和孩子吗?如果城市可以做好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村势必衰败的吧?
     
    “20%吧。”我问村书记这个村有多少人彻底离开农村走向了城市,书记说了一个数。这个数,与我估计的相差不远。是的,你没有看错,还有80%的人仍然生活在农村。他们并没有搭上城市化的顺风车。

    城市如火如荼,农村的生活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与城市不一样,这里有着不一样的天,不一样的地,不一样的风俗文化,甚至,不一样的交通规则。
     
    是的,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可是,这里是他们的发源地,是他们的据点,也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终点。他们会选择把挣来的钱投入到这里,修盖房屋,赡养老人,抚养后代,甚至投入到家乡的产业上去。如果连凤尾都没得做,那就不如做鸡头。
     
    无论何种理由,有很多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他们外出务工,仅有少数人,在城市里找到立足之地。
     
    他们为什么不呆在农村?因为,农村,没有他们向上发展的空间。

    他们为什么不留在城市?因为,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pn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